今晚缺席非退选! 杨安泽还在积极竞选总统 长文分析这位华人纽约客为啥可以一干到底!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海外看世界 Author 孙太一
要点提示
杨安泽首次缺席。有媒体马上得出杨安泽退出竞选的结论,但并非如此。
缺席辩论并不意味着退出大选。目前杨安泽、Tulsi和布隆伯格依然在积极为大选做准备。 杨安泽也在准备重回以后的辩论会。
进入辩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至少在四项全国民调中获得4%支持率或在两项州民调中获得6%支持率,二是获得20个不同州至少20万捐款人的政治捐款。
杨安泽很容易就达到了筹款目标,但是没有达到DNC接受的支持率目标。由于节日的原因,很多民意调查都没有举行。在仅有的两次民调中,包括周五在Des Moines Register/CNN/Mediacom上的爱荷华州民调,他的支持率达到了5%。
本次初选辩论缺席也让杨帮们反思和更加坚定挺杨的决心,认为应该趁机冷静地回顾一下挺杨的历程,分析当前的局势,认真做个MATH,并表示认定杨安泽是最杰出的候选人,只有他才能团结左中右,打败川普。
美国的新一届总统选举将随着2020年2月3日在爱荷华的党内初选正式拉开帷幕。从2月3日到11月3日的9个月里,我们将见证下一届美国总统诞生的过程。
今年的选举的结果不仅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局势至关重要,其竞选的逻辑也很可能因为2016年的大选而产生根深蒂固的变革,可谓是美国大选新逻辑成型元年。
孙太一教授这篇文章就三个部分分别谈了美国大选初选的基本规则、美国大选的传统逻辑和潜在会取而代之的新逻辑及后果。
这一轮选举,在中美关系如此复杂之时,在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在美国被打压之时,杨安泽这样的亚裔面孔居然一直撑到了2020年,且大有坚持到底的架势,这也得益于这种新逻辑。
美国大选新逻辑正在成型
孙太一
美国的新一届总统选举将随着2020年2月3日在爱荷华的党内初选正式拉开帷幕。从2月3日到11月3日的9个月里,我们将见证下一届美国总统诞生的过程。今年的选举的结果不仅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局势至关重要,其竞选的逻辑也很可能因为2016年的大选而产生根深蒂固的变革,可谓是美国大选新逻辑成型元年。下面分三个部分分别谈一下美国大选初选的基本规则、美国大选的传统逻辑和潜在会取而代之的新逻辑及后果。
美国大选初选的基本规则
美国的制度并非直接民主,而采用选举人团制度。这也是为什么2016年时希拉里虽然得票比川普高,却还是让川普当上了总统的原因。选举人团制度最初是一个试图有效缓解直选可能对系统产生冲击的设计。在总共的538张选举人票中,任何一个候选人只要获得超过半数的270张选举人票,就可以当选。每个州根据自己自身的人口拥有相应的选举人票。比如人口较多的加州、德克萨斯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分别有55、38、29和29票。人口较少的诸如怀俄明、蒙大拿、南北达科塔以及阿拉斯加都只有3票。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州在大选中能更有影响力,起到更大的决定结果的作用,同时也为了避免杰利蝾螈(Gerrymandering,即根据自己政党的优势划分选区),除了缅因州和那布拉斯卡州外,所有的州都会把所有的选举人票投给同一个候选人。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候选人在加州的得票是50.1%,那他将获得全部100%的55张加州选举人票;如果他获得49.9%的选票,那他将输掉所有的55张选举人票。这样的大得大失也让选举充满戏剧性,如果某个候选人能够让一个被对方政党传统控制的区域倒戈,那将是对当选有决定意义地利好。
反观美国最近的历史,获胜的候选人也有不少出自于对方政党控制的区域。比如共和党的里根出自于民主党传统意义上控制的加州,民主党克林顿出自于传统意义上共和党控制的阿肯色州,川普也出自传统的民主党控制的纽约州。别看阿肯色州只有6张选举人票,但是共和党少6票,民主党多6票,一来一去就是12票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摇摆的州(时红时蓝)会如此受关注。相差1%的票,你就有可能获得几十张选举人票。
布什击败戈尔就是因为佛罗里达一来一去29X2=58张选举人票的差别。当然,里根能将加州翻盘,但川普显然翻不了纽约。所以,除了不愿展示自己的缴税情况外,川普最近将自己的永久住址从纽约改为佛罗里达可能也和他将摇摆州佛罗里达继续收入囊中的希望有关。
美国大选的传统逻辑
关注过美国大选的朋友应该都曾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候选人从初选到大选他们的立场往往会有改变,有的还会有很大的改变。初选的时候立场较为接近本方的票仓,而大选的时候立场又变得温和。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选举的规则所驱。
我们不妨用简单的博弈来解读一下这个情况。假设美国的民众在自己的党内以及整个人口都是正态分布的,且每个候选人都希望得到最多选民的支持。为了方便描述,我们把模型简化成只有两个人竞选党内,最后每个党又只有两个党分别一个候选人参加总统角逐。我们用线段表示政治立场,左边偏民主党,右边偏共和党。如下图所示,在预选阶段,每个候选人面对的只是党内的选民。因此他们最佳的立场应该是离自己党内最极端分子四分之一处为最佳。处在这个立场的候选人可能能够获得党内最多人士的支持,因为不需要考虑另一个政党选民的意愿。
图示由作者提供
而一旦进入了两党候选人的角逐,为了能够获得最多的选票,那要考虑的就不光是自己党内选民的支持,而需要考虑尽可能的从对手政党手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所以新的最佳立场就应该是整个版图的最中央。
图示由作者提供
这个立场的转换很自然地符合了实际博弈时候的需要。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一些立场极其中立的候选人(比如前驻华大使洪博培)没能最终被自己的政党提名而早早出局,其重要原因就是在早期预选的时候他们所处的位置不是在自己政党的中央而是整个选民的中央,因此党派的右翼甚至中坚力量都不一定会给予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如此受人爱戴的副总统拜登始终突破不了瓶颈,而桑德斯、沃伦这样的相对靠左的(在党内的光谱中也许迎合大多数的)候选人反倒颇有起色的原因。
这是美国大选的传统规律,在初选的时候,候选人的立场往往会更靠近自己党内的极端分子,以博取被提名的可能性;当进入大选的阶段之后,候选人会变得中立,慢慢靠近对方政党的立场以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大选新逻辑
以上的传统逻辑有不少假设,也做了不少简化。但随着美国选民习惯的变迁以及新思路被不断实践,美国大选的逻辑正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影响因素是低投票率。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美国的投票率倒数第二,有将近一半的选民其实是不参与总统大选这种政治活动的。这一大批不参加投票的选民同时也促成了候选人新的竞选思路。
图示由作者提供
川普在2016年初选胜出之后不仅没有变得更为温和去迎合中间选民,反倒选择了更为激进的言论去动员共和党的大本营。因为不投票的选民存在于整个政治光谱中,与其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去迎合那些不一定会将票投给自己的中间选民,何不鼓励让那些至少立场、意识形态和自己一致的选民尽可能多的去投票呢?
言论越是激进,就越有可能激起本方票仓选民的好感,而只要这部分人足够多,尤其是这部分选民又正好处在摇摆州,那岂不是一条取胜的捷径?而2016大选前我采访了很多美国民众,不少人都因为同时被希拉里和川普恶心到了而决定不去投票。由此,依旧遵循迎合中间选民不让自己立场过于激进的希拉里输给了动员出大量共和党民粹翼选民的川普。这一役,也让未来的总统候选人们都打开了思路。
当下民主党在第一个初选州爱荷华民调领先的前四位候选人拜登、桑德斯、布蒂吉格和沃伦中有桑德斯与川普的竞选思路最为接近。可以预计,假如他成为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在与川普的角逐中桑德斯也不会轻易改变立场变得缓和而去迎合中间选民。
桑德斯的动员工作异常出彩,势必也会像2016年的川普那样动员大量的民主党民粹翼选民,与来自右翼的民粹选民直接角逐。拜登因为本身的立场较为温和(甚至在今天的民主党内已经算得上是较保守),所以如果成为了总统候选人,自然会沿袭希拉里的思路。而布蒂吉格与沃伦的情况目前还不明朗,两个人似乎也一直想要争夺民主党内同一群人的支持。
因为较为激进的社会议题立场,沃伦可能更像桑德斯,而布蒂吉格则在政治光谱上更像拜登。但无论在政治光谱上处于何地,我们看到民主党的的趋势也更有可能是候选人维持自己初选的立场并试图通过动员让自己立场附近的选民从“不投票”的状态改为“投票”的状态,而非传统上的在初选后稍稍中移自身立场去迎合更多“投票”的选民。因为“不投票群体”的这个宝藏足够大,挖得好可以直接加持自己入主白宫,何必要冒着“虚伪摇摆人”的骂名来改变自己的立场呢?
与此同时,这种美国大选新逻辑也许能让一些另类候选人脱颖而出。这一轮选举,在中美关系如此复杂之时,在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在美国被打压之时,杨安泽这样的亚裔面孔居然一直撑到了2020年,且大有坚持到底的架势,这也得益于这种新逻辑。如果继续沿用上面“挖矿”的比喻,因为各路诸侯都有各自的山头,在整个大选的周期里也越来越少去“移动”自己去收复别人的山头,而都企图站稳脚跟在自己的山头更大幅度地“挖矿”。
于是,杨安泽这样的游击队便有了游刃有余的空间,去收复那些山头之间的空地。究竟是山上的矿多还是山间的矿多我们无从知晓,但在川普的成功案例之后,美国社会四分五裂,政治光谱正中央的大山轰然崩塌少有人问津的现实却已经悄然成型。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由作者供稿,由《海外看世界》独家首发。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